新闻动态
你的位置:电子竞技复盘 > 新闻动态 >

帝都旧影:1930年代,孔庙与国子监

发布日期:2025-05-25 14:14    点击次数:92

赫达·莫里逊(Hedda Hammer Morrison,1908-1991),生于德国南部的斯图加特。在慕尼黑最早开办的一家摄影学校学习,开始了摄影师的生涯。

赫达二十四岁那年(一九三三年)偶然在一份摄影杂志的广告上发现,中国北京的一家德国人开设的哈同照相馆正在征召一名会讲英、法、德语的女摄影师。她认为这个职位非己莫属:她会这三种语言,她的施瓦布地区的出身——当地人在德国以刻苦耐劳著称,而且她还是个女性——老板的盘算是可以少付些薪水。结果不出她的所料,北京的照相馆果然相中了她。

那个时代的中国,对于一个德国年轻的单身女性来说,实在是个遥不可及的地方。但她还是只身离开德国前来中国。

赫达其后十三年里在北京度过的岁月,就是带着相机,骑着一辆自行车跑遍北京的大街小巷,名胜古迹,拍摄下如今大多已经荡然无存的旧日景物,留给后人嗟叹其珍贵价值的照片。

今天分享她拍摄的一组北京孔庙与国子监老照片。

北京孔庙始建于 元大德六年(1302) ,后明永乐帝朱棣定都北京,在永乐九年(1411)年重建孔庙,而后多有修葺扩建,是 元、明、清三代帝王祭祀孔子的场所。国子监始建于元至元二十四年(1287),是元、明、清三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。孔庙与国子监相邻,构成“左庙右学”之制。

大成门内,有碑刻和悬钟一口,墙体下部嵌入五只石鼓,乾隆时仿照周石鼓遗物刻制。

孔庙庭院中历代碑刻林立。

孔庙庭院中的碑刻。

孔庙内的古木。

孔庙内两座碑亭。

孔庙内碑亭内赑屃头部。

北京孔庙碑亭。

孔庙内碑亭林立。

孔庙大成殿,前有汉白玉雕云头石栏三面环绕。

大成殿庭院中的古木。

大成殿前庭院内古木。

孔庙大成殿。面阔九间,进深五间,重檐庑殿顶。

孔庙大成殿内景。

孔庙大成殿内的陈设。

孔庙大成殿内景。

孔庙大成殿内的陈设。

孔庙大成殿内的五供。

孔庙大成殿,“道洽大同”匾额为黎元洪所书。

从牌楼拱门望辟雍。

国子监二门内的琉璃牌坊,横额正面题“圜桥教泽”,背面题“学海节观”,乾隆御笔。

国子监牌楼细节。

国子监辟雍。作为国子监内的核心建筑,辟雍是一座专供皇帝讲学使用的宫殿,乾隆之后的每个皇帝登基继位后,都要到这里“临雍讲学”。

辟雍的平面为正四方形,通高34米,边长17.6米,面阔、进深各三间,四面均设有三交六椀菱花槅扇门窗。重檐四角攒尖顶,黄琉璃瓦覆顶,鎏金宝顶。

国子监辟雍,四周被圆形的池水环绕。

国子监辟雍。

国子监辟雍内,正中能看到设有龙椅、御书案和“五峰屏”,均为乾隆皇帝当年使用的皇家陈设。

国子监辟雍大殿,彩绘岔角云片金坐龙井口天花。

国子监中碑刻。放大看,这块碑上刻的是《蒋湘帆先生写经图》。

江苏金坛贡生蒋衡,字湘帆,从雍正四年(1726年)至乾隆二年(1737年),花费十二年时间校订并手书 “十三经”。清乾隆五十六年(1791年),为勘正经典,统一教材,乾隆皇帝谕旨以蒋衡手书 “十三经”为底本刻石,历时四年,于乾隆五十九年完成了这项大型的儒家经典碑刻工程,立于北京国子监,因其碑数过多,蔚然成林,故亦称之为“十三经碑林”。

彝伦堂,在元朝时,是为保存和管理书籍,建的一座藏书楼。明永乐二年,重建国子监时,才正式改名为“彝伦堂”。图片中这块“彝伦堂”匾额为康熙皇帝御书,后面的“文行忠信”匾额为雍正皇帝题写。

国子监内部,展示着设有各位儒家先贤牌位的神龛。

彝伦堂,堂中左右恭立乾隆《御制说经文》石刻十三座。








    Powered by 电子竞技复盘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